第(1/3)页 这一炮是打进领导们心里了。 这附加题,他们其实没想过李颜能完成。 要说题太赖了,那倒也不是,还是有出题依据的。 此前官方已经把两颗量子卫星送到天上去,不过这俩都只是“测试版”,只是拿来验证可行性的,各自完成过几次针对海洋目标的射击。 李颜没说这俩是不是能正常服役,官方也不问。 所谓薛定谔的服役状态。 对于官方来说,难得安排哑弹试射,不如就搞大点,这边正儿八经国内飞一飞测试李颜,那边在近海飞一个测试其他国家,反正是小型的,问就是测试演练试飞。 领导们本次测试,最核心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测试“天穹”反导系统的“实用性”。 到底监测能不能准确捕捉?捕捉到了能不能快速打击?量子系统能不能及时响应?激光武器与轨道炮是不是真的有用? 不管李颜前边灌输了多少科学知识,又拿出了多少实验成果,这种事情说到底只有一种办法验证——那就是亲眼所见。 当隐秘的发射被瞬间锁定,当复杂的光点被准确分析,当耀眼的激光撕裂苍穹…… 李颜之前嘴里说的一切,才有了具象的模样。 很猛,很夸张。 从这一刻开始,“天穹”才真正有了取代目前华夏已有的反导系统的资格。 但是,测试卫星直接击碎近海上空的导弹,那完全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事儿的知情人极少,连在场的诸位领导都只有小部分知晓。 大领导自然是其中之一,他异常积极地与控制台确认了测试用的哑弹确实被击落之后,看向李颜的眼神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这是测试卫星做的?”他问道。 “是的,”李颜双手在控制台上操作,调度着什么。 “与最近上去的,有什么不同?” “缺少了伪装系统与自动防御系统,而且模块化技术还不成熟,如果损毁20%就可能导致不可用。” “现在的呢?” “损毁百分之五十,依旧能发挥几乎100%的拦截效果,等备用轨道炮也弄上去,就算敌方能冲破层层阻碍与伪装,发现量子卫星的所在并发起攻击,那他也得能做到在我们卫星被摧毁百分之五十之前,自己完好无损。” “所以,天上的三颗卫星,都已经可以做到精准拦截导弹?” “优化的算法是完全同步的,但因为另外两颗没有与地面雷达照应,所以主推阶段的拦截就比较难。” “你太了不起。”大领导突然就鼓起了掌。 与之共事多年的另一位领导心里不断震荡。 这么多年来,他还真没听到大领导如此强烈,如此发自内心的掌声。 拍得手都通红。 于是全场都响起了拼尽全力的掌声。 “如果您愿意按我的部署方案去做,只需要完成第一阶段——我想,火力全开的话,大概是半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华夏的重点地区完全免去核威胁影响。” 有点不真实。 正常来说,一个惊天动地的大项目,在刚完成第一次实验的时候,都很难让人过度兴奋。 因为它往往跟最终成品还有点距离。 多年前的今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可不是这个项目的第一次正经实验。 失败过,吸取经验过,再有所推进,最终才有让所有人欢欣鼓舞的蘑菇云。 现在这是怎么回事? 所有领导的预期都是“确实有效”,然后近海的那枚哑弹没被探测到,所以继续从“如何应用到实战中”“如何验证大规模建设的有效性”等等出发,再讨论讨论风险点啦、万一啦、预备方案啦之类的,甚至可能要想象一下敌方可能的狗急跳墙或者也藏了什么杀招。 结果,一下子就成了。 一颗没有地面雷达支持的测试卫星,竟然就能自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