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在国内形势尚未完全具备取胜条件的情况下,苻坚急于“混一六合”,倾国伐晋,这不能不说是前秦失败的基本前提。 二,骄傲轻敌 在南下伐晋之前,苻坚统一北方的过程太过顺利,灭亡最为强大的燕国只用了一年时间,其余小国更是望风而降,基本没打过什么硬仗、恶仗。这就使苻坚心生傲慢轻敌之心,认为在伐晋之战中,只要凭借“累捷之威”和“有众百万,资仗如山”的军事优势,足以“何忠不克”,甚至“有征无战”,没有看到秦军在“累捷之威”的背后存在着因长期作战而“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的致命短板。 由于骄傲轻敌之心的存在,苻坚对于军队的调集、战争的准备、战略策略的制定、临战的组织指挥等等方面的问题,便十分轻率和粗略。对敌人的战争实力、抵抗意志、军队数量、作战素质,更是一无所知。一个军事统帅,陷入这样一厢情愿的盲目骄狂情绪之中,自然难以逃脱骄兵必败的历史规律。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评论说“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敌也”,并非“由不杀慕容垂、姚苌故也”,切中要害。 三,战略指挥上的失误 在伐晋过程中,苻坚兵分三路会攻建康的战略是极为正确的,但是,从进军情况来看,各路大军只有分进而没有合击,更没有进攻上的协同配合。整个淝水之战,其实只有苻融的中路军前锋部队投入战斗,而且该部队先在洛涧之战中遭遇惨败,兵力优势已经减弱,军心士气更是饱受打击。这样的军队和东晋的精锐部队北府军对阵,优势并不明显。 苻坚甩掉中军主力,亲自前往前线,既把自己置身于危地、险地,又脱离了指挥中枢,失去了对全局的掌控,同样是战略上的一大失着,难不成还想着亲自上阵砍颗人头下来? 假如当初苻坚能够坐镇京师,或者进至项城时紧守大本营,指挥调度各路大军,协调进攻。那么,即使有洛涧、淝水的战败,秦军依然可以凭借后续部队的到来对东晋展开持续攻击,至少不会引起全局的总崩溃。 苻坚的伐晋之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对战争的整体规划,战略战术的部署,均没有进行详尽周密的安排。 四,前秦军临战后撤 苻坚固然有太多的失误,但是强大的实力依然使秦军极有可能赢得战争,如果没有那一退的话。 这是极为重要的偶发原因,但却是引起秦军溃败的直接因素。苻坚把战胜敌人的希望寄托在一厢情愿的“半渡而击”上,殊不知临敌乱阵犯了兵家大忌,给了朱序扰乱军心的机会,给了谢玄趁乱进攻的宝贵时机。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即使事先早有预谋,如此结局也是晋军始料未及的。 秦军的主动后撤,不能不是导致秦军惨败的决定性偶发因素。 就战斗本身而言,淝水之战在数小时之内即已结束,甚至没有经历激烈地战斗过程,但是此战却是中国历史上毫无疑问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中国北方重新陷入长期分裂混战局面,但也使中国未完全陷于异族统治之下。否则,苻坚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异族领袖。 此战之后,直到刘裕北伐,南北双方再无大规模的正式战争发生。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