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长于背叛者终于死于背叛。关于刘显,到此截止。 消灭后赵以后,至少,在理论上我们应该认为冉闵肃清了中原,随后的故事也应该步入正轨:休养生息,富国强兵,北伐,南征,一统天下。然而历史真的就像一场舞台剧,压轴的总是在最后出场!在冉闵竭尽全力和后赵残余生死相搏之际,曾经的宿敌——前燕趁机南下,随之而来的是滚滚烟尘和漫天血雨。 在石虎去世之前,冉闵是被作为一个将军来培养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后赵北部边境防御前燕,没办法,谁让石虎老是打不过人家!应该说,冉闵的工作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前燕一直虎视眈眈,但是始终没有得到什么机会。后来,冉闵忙着在后赵皇族的内讧中争权夺利,也就顾不上前燕了。一不小心,前燕的大军就杀将了进来,势不可挡! 廉台在河北,在灭亡后赵之后,属于冉魏的势力范围,前燕在辽东,在河北之北。这不是前燕第一次入侵中原(之前和冉闵交过手),然而这一次,来了,他们不想再走。 双方的遭遇是早有预谋的,在冉魏和后赵之间你死我活的战争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时候,前燕趁机南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很明显,前燕就是那个想要得利的渔翁。就后来的发展来看,前燕这个渔民做的可真是优秀得很。 对于前燕的南下,冉闵是不知情的,平定后赵之后,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等着冉闵去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让邺城的百姓们吃上一口饱饭! 您千万不要笑,那时那地,吃饱饭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就好比如今那些没车没房没存款而且年龄奔三却刚刚毕业的童鞋们要去讨老婆一样。除了自己扯淡,还能扯什么呢? 当时冉闵的处境是艰难的,持续的作战让整个冉魏都处在战争机器的运作当中,停下来之后才发现:大家都去打仗,没人种地了。国都邺城更是如此,饥肠辘辘的百姓触动着冉闵的心弦。 冉闵分了军粮! 他把军队的口粮分给了邺城的百姓,然后,带着他最为精锐的八千勇士出邺城“游食”! 然而很不幸,冉闵军行踪被慕容恪探知,于是,大网张开,冉闵也就和慕容恪所率领的十四万骑兵撞了个满怀。 游食,一边“游”一边吃之意,或者说哪里有吃的就到哪儿去吃,俗称:要饭。冉闵带着他的军队出城“游食”的时候应该是这样说的:“弟兄们,把粮食留给百姓,哥(朕)带你们要饭去!” 皇帝混到了要去要饭的地步,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冉魏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其二:冉闵是个好皇帝,或许并不优秀到足以应对时局游刃有余,但愿意省下口粮给百姓的皇帝确实值得拥戴。这也许就是邺城城破后冉魏军民誓死不降的原因吧!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冉闵的最后一战。 时间:352年四月 地点: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 战役名称:廉台之战 交战双方:冉闵VS慕容恪 起因:“游食”途中,冉闵的八千步军与南下的慕容恪十四万骑兵遭遇。随后,冉闵军被围。 这是冉闵与慕容恪的第二次对决,生死之战。率先发起进攻的并不是慕容恪的骑兵,而是冉闵不足万人的步兵。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食不果腹的冉闵的汉军是如何依靠两条腿向慕容恪的十四万骑兵发起冲击的。然而他们做到了,面对必死的结局,冉闵和他麾下的八千勇士爆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勇气。 大将军董闰、车骑将军张温在战役准备阶段劝谏过冉闵,“鲜卑人乘胜利之势,锋芒锐利,而且敌众我寡,应该暂且躲避。等他们骄傲懈怠以后,再增加兵力,加以攻击。” 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为科学的建议,敌众我寡,确实不应该力敌。然而冉闵之前的战斗,哪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呢?胜利中的冉闵并不认为他需要躲避,或者说,明知道力不能敌,冉闵也宁愿选择战斗着死去。 “我要用这些兵众平定幽州,斩杀慕容俊。如今遇上了慕容恪而躲避他,人们该说我什么呢!” 好吧,那就去战斗! 冉闵最初的战术是正确的,首先,将部队布置在不利于骑兵展开山高林密 处;其次,令人在慕容恪军中散步流言以扰乱军心鼓噪声势;最后,在进攻中利用步兵比骑兵更持久、更灵活(骑兵笨重,不利久战)的特点拖垮骑兵。 慕容恪的方法就简单了,用一次次的失败和退却将冉闵军队引诱到了平原地区,然后围而歼之! 最后的战斗开始了,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手刃鲜卑强兵悍将三百余人,麾下将士个个奋勇争先,悍不畏死。结果是石破天惊的,冉闵和他的八千汉军在十四万鲜卑骑兵组成的包围圈中十战十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