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冉闵是西晋灭亡以后第一个在中原掌控政权的汉人,第一个汉人的政权就下达了这样一个残忍的命令,难道不足以说明那个时代民族之间的矛盾之深刻和严重吗?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处苍茫大地上,胡、汉已然不能共存。 由于冉魏帝国存活的时间很短,而且在国家灭亡以后大臣们大多选择自杀殉国,所以,没有人为冉闵写书立传,或者详细记载那段历史。后来,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鲜卑拓跋氏所建)在史书中对冉闵更是极力诋毁,后世又只能根据前朝流传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所以,冉闵杀胡的原因也就这样被极度的弱化,渐渐遗忘。只剩下那些冉闵对胡人凶狠残暴的故事供我们观瞻。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就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心的,并不是冉闵为了一己之利而进行的刻意挑拨。 曾经,古印度也面临“杀胡令”之前的中国的情况,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蛮族部落把创造古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去驱使。然而他们没有冉闵,所以,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以后,也不再会改变了。那些原本的印度土著人们,只能是生活在印度社会最低层的贱民。 汉民族是幸运的,正因为冉闵,今天的我们才免于重蹈印度本国人的悲剧。 冉闵将胡人赶出中原,为汉人的发展重新赢得了空间。冉闵的神兵铁骑,让胡人从此不敢再轻视汉人的武力,收敛了他们对汉人的轻蔑之心和肆意抢掠的行径。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本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到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活着回去的人只有十之二三。 冉闵使胡族的大返迁,变相的杀死了数以百万计的胡人。中国历史上后来建国的十六国中,除鲜卑以外,就是成功返回未被消灭的民族重新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权。但那时胡人数量已经大减,而民间汉人却恢复增长。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于是不得不向汉人寻求合作,达成统治和被统治的默契:汉人从事农耕,胡人则充军打仗。这才开始了胡汉之间的和平共处。 五胡乱华时期,少数民族打仗往往不论男女老少全族皆兵。当然,以后的发展使得精兵全由男子充当。在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频繁的战争当中,胡族士兵大量战死,而且,胡族彼此之间也相互灭族,使得胡人人口数量始终得不到长足发展。而在民间从事农耕的汉人则不断恢复增长,胡、汉人口比例才逐渐发生变化。 南北朝时期,东西两魏的战争使胡人人口数量枯竭,两国汉族大地主势力却强大起来。为补充兵源不足,胡族统治者不得不大量起用汉军。西凉地区的汉军得到北周起用,正是在这一时期。并且,鲜卑国主们为拉拢这些汉族地主势力,会把公主嫁给他们,而这一点,更增强了汉人在胡人政权中的作用和地位。汉军的起用为后来杨坚灭胡和隋唐的建立创造了外部条件,为中原汉人重新夺得政权奠定了基础。 一道“杀胡令”,在直接和间接中决定了汉民族能够经历三百年奴役而精神不倒,决定了汉民族在一片废墟与强敌环伺的环境中依然能够再次崛起。难道,不足够伟大吗? “杀胡令”的完整内容早已经随着那段残碎的历史而残缺不全(只有一句话),我们再也无法得知了。现在在网上有一篇“杀胡令”在流传,本人鉴定,此文绝对假货。不过那又如何呢?足以让我们一窥当时时代的心声。 第(2/3)页